尚澳海外置业优势
报名看房
24h接送机
专车看房
在线咨询
当32所高校争相申请2026年公立大学新增1.75万个国际生名额时,悉尼大学成为被联邦教育部“打回票”的院校。尽管其获批配额仍高达11900人(全国至多),但与Monash、墨大、UNSW等校相比,新增份额为零。教育部长Jason Clare与国际教育助理部长Julian Hill明确放话:谁建新宿舍、谁拓展东南亚市场、谁多元化生源,谁才能拿到增量——悉尼大学显然没达标。
一、政策背景:从“硬上限”到“规划配额”
上届议会否决“招生硬上限”后,工党改用“规划配额+签证闸口”模式:
院校达配额80%→移民部放缓签证审批→防止超标
2025-26学年总配额29.5万,比疫情峰值回落8%,签证申请量已同比降26%
Clare称,此举旨在“可持续管理”国际教育,回应社区对住房与移民增速的担忧。
二、配额分配逻辑:住房+多元化=通行证
大学必须提交三项证据:
新增学生床位(已批1.1万张在建、1.5万张获批、1.2万张规划中)
与东南亚院校/政府签订合作协议
减少对单一市场依赖(多数“八大”被点名“高度依赖中国生源”)
结果:
32校申请→27校获批增量→悉尼大学被拒
偏远地区大学成为“大赢家”:
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:+2650人(至高增幅)
University of Newcastle:+2050人
Federation University:+1800人
Charles Sturt University:+1600人
三、 Sydney KPI:11900人仍封顶
总量,但零增量
其次为Monash(11300人)、墨尔本大学(10500人)、UNSW(10350人)——上述三校均获不同比例增幅
Hill直言:“社区希望学生增长由新建住房支撑,而非简单放大城市校园人口。”
四、悉尼大学“踩雷”点
宿舍增量不足:市区校区土地受限,新床位审批缓慢
市场结构单一:中国生源占比高于全国平均,东南亚合作体量未达政府预期
区域贡献度低:偏远地区办学点少,与政策“向地方分流”导向不符
五、市场影响与解读
签证闸口:悉尼大学若接近11900人红线,移民部将自动拖慢后续学生签审批,潜在“溢出”申请可能转向其他“八大”
生源分流:部分原计划就读悉尼大学的中国、东南亚学生,或因配额紧张选择Monash、墨大、UNSW等同级别院校
住宿缺口:政府强制“床位换配额”模式,将倒逼城市大学与开发商合作,推动校园周边学生公寓新建
六、大学应对策略
加速宿舍建设:申请市议会高度规划、收购周边旧楼改造
扩大东南亚渠道:与越南、印尼、菲律宾高校建立2+2、3+1项目
区域卫星校园:利用Charles Darwin、Federation等伙伴的富余配额,开设“1年外地+3年主城” pathway
“要学生,先交床位”——阿尔巴尼斯政府用配额杠杆告诉大学:国际教育红利不再是“想招多少就招多少”。悉尼大学虽守住总量,却因住房与多元化短板错失增量,成为政策转向的标志性案例。对于留学生,这意味着悉尼名额更紧、竞争更卷;对于其他院校,则是一次“弯道超车”的机会。未来谁能拿配额,不再取决于名气,而取决于宿舍砖瓦、东南亚航班和生源地图的多寡。